【古琴指法】右手八法總整理|抹、挑、勾、剔、打、摘、托、擘

by Yuting Chao

【聲明】
各家指法其實有許多細節差異,在類似的說法中,可能大家強調細節也都不一樣,古籍中的說法也經常各有不同,所以希望觀看者也可以了解這一點、客觀看待。

以下整理為個人自身經驗,並結合所查古籍資料綜合而成,影片分為「指法講解」和「古籍引述」;文章則直接總結重點,想知道細節與古書上如何描述指法,請直接看影片~

右手指法通則

關節、手掌、手腕、手臂、肩膀不可僵硬,手指禁拳曲、形狀不雅。
手放鬆、自然打開,用力於指尖。掌心因放鬆呈現微往內凹,掌虛指實。
谷口鬆開,忌僵硬貼緊手掌。

指尖運動方向朝身體方向者,稱「往內」、「入絃」
指尖運動方向朝徽位方向者,稱「往外」、「出絃」

食指 — 抹、挑

食指向內彈入。甲肉兼半,中鋒正彈。
擊絃後指腹自然靠在下一條絃上。

食指向外彈出。
大指指尖抵於食指前端第一節關節側面,挑出時大指輔助食指推送出絃。注意整個挑的動作大指不可隨意前後滑動,而是固定在食指前端第一節關節側面。

方向有兩種說法,據《梅庵琴譜》紀載:
「或以中指浮按前絃,將食指直豎平平挑去抵住前絃,或隨意以甲尖挑出,當取其便而用之。」中指搭絃為平往前挑,中指不搭絃則會往斜上角度挑出。

中指 — 勾、剔

中指向內彈入。甲肉兼半,中鋒正彈。
擊絃後指腹自然靠在下一條絃上。

中指向外彈出。手放鬆打開,微曲中指,用甲尖正鋒向斜上方約45度剔出。

指 — 打、摘

名指向內彈入。
甲肉相兼,擊絃後指腹自然靠在下一條絃上。注意無名指不要僵直。

在與「挑」相應時,「打」通常側鋒入絃更為順暢。

名指向外彈出。
手放鬆打開,微曲名指,用甲尖正鋒向斜上方約45度剔出。

大指 — 托、擘

大指向外出絃。此指法多用於六、七絃。

虎口放鬆張開,中指搭於前絃上做穩定作用(例如托七時中指多搭於二絃,但會因人手距舒適度而異),大指倒豎垂直於琴絃,使指腹著絃,甲肉兼半、向外出絃直托,擊絃後指腹自然靠在上一條絃上。

偶爾會視音色需要,調整大拇指角度,例如使大指平行於琴絃,指腹過絃時全用肉音,取其柔和、或是說稍濁的音色。另外,改變擊絃位置也是另一種改變音色的方法,越靠近岳山音色越尖、越靠近四徽則音色越柔和。

在指法初期,「托」與現在相反,多指向往內以指甲入絃,與現在之「擘」同。至明朝中期托才開始用於大指向外出絃,即上述方式。

大指向內彈入。
預備勢與「托」相同,僅改為指甲著絃,向內擘入得聲,純用甲音。

在指法初期,「擘」與現在相反,多指向外出絃,與現在之「托」同。至明朝中期擘才開始用於大指向內,即上述方式。

參考書目

  1. 《梅庵琴譜》(清)王賓魯1931
  2. 《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》查阜西1959
  3. 《古琴指法譜字集成》張子盛 主編2016 (收錄北魏至近代的指法)

相關文章

留言